行知网络思政工作室中期报告
一、工作室建设概况
行知网络思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王健老师,工作室以网络强国思想为指引,聚焦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,通过全媒体传播手段整合资源、凝练特色,构建“点面结合”的网络育人体系。工作室致力于打造辅导员能力提升平台、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和网络育人品牌孵化平台,探索解决辅导员能力素质与学生需求不匹配、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个体复杂化之间的矛盾,为学院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注入新动能。
二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
(一)总体目标推进
1. “双主体”协同育人:围绕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大核心,以“正能量、真声音、快节奏”为理念,推出“真、新、准、融”的网络思政内容,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原创作品,增强教育亲和力。
2. 四大共同体构建:初步形成以职业成长、理论学习、实践创新、协同发展为核心的辅导员团队建设机制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、职业化发展。
3. “五个一”目标进展:
已搭建“云艺教”微信小程序、抖音、B站等新媒体矩阵,覆盖学生超5万人次;
指导学生团队获省级竞赛奖项和国家级大创立项11项;
完成辅导员团队分层培养计划,1人晋升教授、1人晋升讲师;
初步形成“师生共创+全媒传播”网络育人模式;
启动“行知网络思政”品牌建设,以红色文化、非遗传承、乡村振兴为主题打造特色IP。
(二)具体问题解决成效
1. 辅导员能力提升:通过课题研究、技能培训、实战创作,团队发表思政类文章30余篇,获省级社科成果奖1项,校级辅导员荣誉4人次。
2. 网络育人品牌突破:推出“云艺教”专栏、AI红歌系列、非遗文化微视频等品牌内容,填补学院网络特色品牌空白。
三、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
1.成员构成:现有成员7人(教授1人、讲师4人、助教2人),均为中共党员,专业背景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、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,其中6人担任一线专职辅导员,实践经验丰富。
2. 运行模式:
师生双团队联动:辅导员团队负责内容策划与理论指导,学生团队(约30人)负责技术实现与需求反馈;
定期交流机制:2023年5月召开内部研讨会,明确任务分工与成果预期;每月开展1次新媒体技能培训,覆盖直播运营、AI技术应用等内容。
3. 制度建设:制定《工作室成果考核办法》《学生团队创新激励方案》,实行项目责任制与成果积分制。
四、阶段性成果与创新实践
(一)新媒体矩阵建设
1. 全平台覆盖:
• 微信小程序“云艺教”开设“理论思考”“育人经验”“学生风采”等专栏,浏览量突破5万;
• 工作室主持人博客发布思政动态1000余条、专题文章60篇,总浏览量23.7万;
• 抖音、B站账号发布原创思政视频10部,播放量超3万次。
2. 技术赋能创新:
• 利用AI技术创作《星火燎原》《山河为弦》《东方既白》红色主题歌曲,全网播放量破万;
• 开发H5互动图文、虚拟现实(VR)非遗展演等新型内容形态。
(二)师生共创成果
科研与竞赛突破:
• 指导学生获“挑战杯”省级银奖2项、铜奖1项;
• 国家级大创项目《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数字化呈现研究》进入结题阶段。
(三)网络育人场景拓展
1. 线上线下融合:
• 打造艺术楼3楼“网络思政文化墙”,展示红色文化、校史故事与优秀学生案例;
• 利用学院电子屏开展“二十四节气+思政热点”宣传,已发布谷雨专题、中美贸易战政策解读等内容。
2. 互动平台优化:
• 开发“师生面对面”线上答疑板块,累计解答学生学业、就业等问题200余条;
• 筹备“青春对话”主题直播,计划每月1期,聚焦考研、心理健康等话题。
五、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
1. 内容传播力待提升:短视频平台粉丝基数较小,需加强运营策略与流量投放;
2. 技术应用深度不足:AI、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尚处探索阶段;
3. 资源整合需强化:校内外合作渠道有限,需联动更多单位共建育人生态。
改进措施:
• 开展抖音、B站运营专项培训,引入学生UP主孵化计划;
• 申报省级“AI+思政”专项课题,深化技术应用研究;
• 与地方文旅部门、红色基地合作,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库。
六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1. 品牌深化:推出“行知网络思政”年度主题IP(拟聚焦“音乐党史中的经典”);
2. 技术升级:开发思政教育虚拟数字人,试点元宇宙思政课堂;
3. 成果转化:出版《网络思政育人案例集》,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;
4. 社会服务:联合池州市地方乡村建设“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基地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
结语
行知网络思政工作室将以中期成果为起点,持续深化“内容创新+技术赋能+师生共创”的育人模式,着力破解网络思政教育痛点,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贡献“池院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