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辅导员工作室】“耕心种德”劳动育人工作室
一、工作室简介
“耕心种德”工作室项目负责人陈丽雯老师,于2024年12月立项,“耕心种德”四字强调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,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,积极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,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内在涵养、有道德修养的人,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意义。工作室命名为“耕心种德”劳动育人工作室,寓意将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躬耕实践相结合,充分结合池州学院特色,为培养党和国家的事业接班人这一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而服务。
“耕心种德”劳动育人工作室将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,完善精准引领举措,以“耕心育人、立德树人”为理念,通过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,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劳动教育融入“五育并举”和“三全育人”整体格局的思政教育工作室,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、针对性、实效性。
按照总体目标,工作室将逐步实施池州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,具体来说致力于逐步实现“6有目标”,即:
1.有工作室成员、专家顾问、学生团队组建的完善组织架构;
2.有定期开展分享交流的师生劳动模范、杰出劳动者代表、企业劳模、工匠人才等典型代表人物;
3.有结合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活动;
4.有形式多样、硕果累累的劳动教育成果产出;
5.有梯队指导、长期传帮带的成长进步发展空间;
6.有平等友爱、互帮互助的温馨融洽工作氛围。
二、工作室实施内容
1.劳动实践活动组织
(1)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,邀请劳动模范、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行交流分享。
(2)开展校园劳动周活动,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美化、绿化等劳动。
(3)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,与社区、企业合作,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。
(4)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,倡导学生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。
(5)依托大学生劳动教育社团开展其他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。
2.劳动育人师资队伍建设
(1)定期组织工作室师资参加培训,提升团队成员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。
(2)建立劳动教育工作交流平台,分享经验、探讨问题、共同进步。
(3)开展班级劳动育人活动案例评选活动,表彰先进,树立典型。
3.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
(1)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,将劳动态度、劳动技能、劳动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
(2)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,定期举办劳动技能竞赛、劳动成果展等。
(3)初步建立劳动教育档案,帮助学生班级记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,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。
三、工作室预期成果与成效
1.预期成果
(1)在学生工作相关会议上开展专题报告;
(2)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篇及以上;
(3)项目周期内立项1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思政类研究课题;
(4)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以上相关获奖;
(5)在校级及以上网页上有工作室相关报道。
2.预期成效
(1)通过工作室加强我校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,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效应,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。
(2)工作室的成果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专业、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造,普遍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、人文素质、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,增强社会竞争能力。
“耕心种德”劳动育人工作室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,通过建设“融合型”辅导员工作室,统筹校院层面资源,辐射带动师生,以“耕心育人、立德树人”为理念,围绕“劳动教育”这个核心目标,构建包括工作室成员、专家顾问、学生团队3类群体的人员队伍,实施包括工作室制度建设、文化建设、工作机制和激励保障等4方面内容交叉融合的运行模式。同时结合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业特色和课程思政建设,形成线上、线下相结合,校内、校外共开展的立体化协同式教育模式,将劳育阵地放到课堂里、课堂外、企业里、活动内、生活中,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